质量提升年
质量提升年
课程思政
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提升年 > 课程思政 > 正文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6-张孝凤《中国现当代文学》

发布日期:2022-11-29

导 语

为强化课程育人导向,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长期以来,我校围绕“三全”育人格局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了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库。为此,学校教务处将特别推出“案例共享、思政同行”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共享栏目,陆续分享各类课程的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达到“他山之石以攻玉”之效。

案例16

案例主题:眷念祖国的情绪——以《炉中煤》为例感受郭沫若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师:张孝凤(文化与传媒学院)

案例意义:

本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内在价值。《炉中煤》中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全诗就构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表达了作者爱国的衷肠。在教学中,通过介绍这一组核心意象,帮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讲解五四时代一代觉醒的青年人把毁坏旧的、创造新的作为自己的社会使命,来培育学生的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实施

1.提问式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主题,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强化课程育人功能。

2.师生互动来知人论世,通过对诗人及其写作背景的了解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进而感受郭沫若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培育学生的担当精神。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究诗歌里的主要意象,运用连续抛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而延伸到学生自己对国家的爱,完成情感的迁移。

4.归纳总结完成情感升华,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因为学习不仅是单纯的知识的学习,还要通过学习达到情感的启发和升华,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5.课后仿写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深情。达到检验学生新的情感的形成和技能的发展状况的目的。

教学创新:

本案例的设计,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炉中煤》具有显性的思政元素,但其文学的审美性又决定了它的渗透熏陶的方式具有隐性的润物无声的特点。因而,在目标实施时,首先根据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其次,跳出历史语境,以作品鉴赏为支点,把握郭沫若的精神世界。同时,加强学生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对民族国家命运的关注,引导学生将“小我”与“大我”的奋斗与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促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