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提升年
质量提升年
课程思政
当前位置: 首页 > 质量提升年 > 课程思政 > 正文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3-陈素红《结构力学》

发布日期:2022-11-25

导 语

为强化课程育人导向,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长期以来,我校围绕“三全”育人格局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了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库。为此,学校教务处将特别推出“案例共享、思政同行”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共享栏目,陆续分享各类课程的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达到“他山之石以攻玉”之效。

案例13

案例主题:土木工程师的责任和使命

师:陈素红(建筑与设计学院)

 

案例意义:

工程灾害和事故是工程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结构力学》的第一次课将授课近期发生的特大工程事故案例引入课堂,用专业知识分析事故原因,让学生理解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包括强度、刚度、稳定性三个方面。同时工程事故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的严重损害及其造成的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震撼力,能促成学生初步建立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感。通过工程事故反面教材的探讨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结构设计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并从思想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育人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总目标。

教学过程实施:

1.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PPT展示一典型单层工业厂房,学生已知:图中桁架、梁、柱都是主要的建筑构件。教师提升:构件通过一定规则组合即成为结构,导入新课。

2.设问、师生互动进一步深入新课

以学生所在的教学楼为例讲述框架结构的荷载传递途径(荷载→板→次梁→主梁→基础→地基),总结出承受和传递荷载而起到骨架作用的构筑物称为工程结构,简称结构。结构是为了满足功能要求的,但任何结构都必须保证其安全才能达到其使用要求。

3.结合案例进行主体部分课程讲解

结构的安全性包括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三方面,什么是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呢?引入案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福建泉州欣佳酒店该酒店被改造为区级医学观察点,用以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3月7日19时5分,该酒店坍塌,搜救71人(不含自救逃生的9人),死亡29人。

专业技术分析:该钢结构房屋违规增加夹层由四层改建为七层,导致结构实际竖向荷载超过极限承载能力,达到坍塌临界状态,房主发现结构出现重大安全隐患后,违规组织实施钢柱加固作业,引发钢柱失稳破坏,造成房屋结构整体坍塌(钢结构施工有严格的工序,对钢结构建筑改造最容易造成钢结构失稳的就是在钢结构主要受力构件上面进行焊接。焊接时的高温会造成钢结构在焊接点瞬间失去强度,当多处强度失去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容易造成失稳从而整体倒塌)。

用专业知识分析事故原因,让学生深刻理解了(1)强度:结构抵抗破坏的能力;(2)刚度: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3)稳定性:结构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4.总结提升,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

安全第一是建筑的生命,为人民设计、建造、监管安全可靠的建筑结构是学生将来作为工程师的职责,而当下学好专业知识、练好基本功就是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结构工程师、结构施工者、监管者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教学创新:

1.工程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不能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专业课要以专业知识的讲授为主,此案例的事故原因技术分析正是绪论要讲解的主体内容。思政内容嵌入时机适宜,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

2.案例时效性强。事故发生于国内新冠肺炎一、二级防控期间,事故影响巨大,学生基本都了解详情,情绪上容易调动、形成共鸣。

3.本次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过程连贯、逻辑思维清晰,内容充实,重难点清楚,课堂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