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全面深入贯彻OBE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于2022年秋季学期启动了基于OBE理念的PBL、TBL、CBL课程改革实践,2023年秋季学期第一批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正式验收,遴选出6门优秀课程案例,为加强课程改革实践总结及成果应用,学校教务处特别推出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优秀案例分享栏目,陆续分享各类优秀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案例。
案例6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医患沟通》
课程简介:《医患沟通》是一门以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和多门社会学科及相关边缘学科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探索良好高效医患关系、优化临床诊疗为目的,培养临床医学实践中医患沟通理论、技巧与能力的课程。课程内容重点围绕医患沟通的基本概念和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系统学习在医疗活动中开展有效良好医患沟通的方法和技能,熟悉不同专科及特殊场景下医患沟通的特点和技巧并灵活运用,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保障。主要任务是引导、培养医学生建立和谐的医患沟通意识,提高临床沟通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作风、扎实临床专业知识、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的临床医生。
课程负责人信息:
负责人卢曼,现任医学部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主要承担《医患沟通》《临床技能培训-急救》等课程的教学。主持地厅级科研课题1项、校级科研课题1项、校级教研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地厅级科研课题2项、校级教研课题4项;曾获校级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教学团队情况:
课程团队成员均为曾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临床教师。团队组织编写完成校本云教材《临床基本技能综合实训》《诊断学》、OBE题库。团队老师获批校级教研项目4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3项;获校级教学创新比赛、精彩课堂三等奖各1项、校级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技能大赛、基础实验设计比赛、三创赛及暑期社会实践等,获多项省奖,多位老师被评为校级“优秀指导老师”。
二、课程建设情况
(一)教学方法选择
优秀的交流能力、温暖的人文情怀、高效的团队合作和领导力,是每一位医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和“软”实力。受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医患沟通》课程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受医患关系和疫情影响,课程实践内容无法完全在临床环境开展,课堂教学采取理论教学为主的“单项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现已不能适应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需求。课程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力求弥补单纯理论授课的弊端,探索出一套基于TBL教学,融合CBL教学、课程思政,辅以情景模拟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为重点,让医学生在沉浸式模拟教学中不断体验、反思、内化、再实践,引导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临床应用的体验,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同时让专业知识多一些人伦的温暖、人性的智慧,为医学生插上医学人文精神的翅膀,使之真正成为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白衣天使。
本课程开设于高年级的医学生,是临床医学本科、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等专业重要的临床课程,是临床实习之前的必修课,对临床实习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本课程中开展TBL、CBL、情景模拟体验式等教学法,将思政元素以各种形式融入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能力以及面对临床问题的综合处置能力,着重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综合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二)基于TBL的教学模式设计
1.设计思路:以医学生人文态度、人文思维、人文知识、人文沟通技能提升为目标,针对医学生临床人文胜任力、医患沟通能力不足的现状,将课程教学内容重塑为4个部分(医患沟通导论-走进医患、医患沟通基础-博闻广识、医患沟通技能与实施-换位思考、临床医患沟通-大医精诚),将线上线下课程融入主题。
根据4个主题及教学内容,线上利用云班课-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线下利用QQ群、问卷星等教学工具,以TBL为基础,融合CBL教学、课程思政辅以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课前分组后以小组团队学习为主,进行课前准备学习、资料收集、小组任务实施、课堂讨论与汇报、情景模拟表演、课后反思、课后练习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体会团体协助、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快乐,更让医学生在“体验中领悟”、在“讨论中发现”、在“扮演中自省”、在“练习中提高”。(具体设计见图1)
图1 基于TBL的教学模式设计
2.具体实施情况:
(1)课前实施情况:课前进行班级分组,每组约5—6人。每次课前会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发布相关学习资源、临床案例或者小组任务。(见图2、图3)
图2 各班小组分组表
图3 课前学习资源及小组任务
(2)课中实施情况:在理论课上,利用云班课的平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同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临床案例汇报和沟通技能训练(见图4)。在实验课上,开展情景模拟表演,实施剧本撰写(小组互评与老师评分)—小组课堂表演—小组讨论(记录)—小组互评—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评,最终以学生现场投票,评选最佳扮演者、沟通者、导演者,并由获评学生分享经验,进行课堂奖励(见图5、图6)。
图4 理论课小组学习实施情况
图5 实验课小组学习实施情况1
图6 实验课小组学习实施情况2
(3)课后实施情况:利用云班课平台开展课后小测试、云讨论、小组课后任务等线上教学活动,并发布学习资源,同时与学生进一步交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的反馈情况(见图7)。
图7 课后学习情况及学生反馈情况
三、课程成果
(一)课程改革
1.2021年12月,参加湖北恩施学院第二届教学创新大赛,所授课程《医患沟通》获得校级三等奖(见图8)。
图8 第二届教学创新大赛获三等奖
2.2023年参加湖北恩施学院精彩课堂大赛,所授课程《医患沟通》获得校级优秀奖(见图9)。
图9 2023年精彩课堂获优秀奖
3.2020年《医患沟通》课程立项为我校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见图10)。
图10 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二)教研项目
2020年6月校级教研项目《情景模拟教学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效果研究》已结题(图11)。
图11 校级教研项目结题证书
(三)教学质量成果
1.学生成绩
本课程的学生成绩不再沿用既往终结性评价的方式,而是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给予学生成绩。没有了期末考试,但学生们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反而更高。本课程的最终成绩包括过程性学习成绩(50%)、实验课成绩(30%)和期末结课作业成绩(20%),其中过程性学习成绩包括云班课中签到情况、资源学习情况、课后测试、头脑风暴与讨论以及小组任务与作业完成情况等,结合每位同学所获取的经验值按一定比例核算后作为过程性学习成绩。根据2023年春季学期的成绩分布情况看,学生成绩有所提升,也说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明显改善(见图12)。
图12 22年春季、23年春季学期医患沟通课程学生成绩分布图
2.课程目标达成度
本课程的各项考核内容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制定,考核方式多样化,包含过程性学习成绩(50%)、实验课成绩(30%)和期末结课作业成绩(20%)三个方面,按照5:3:2的比例加权确定最终成绩。
以往对本课程考核仅为平时成绩与期末结课作业,期望值在0.70左右,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围绕《医患沟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强调学生应积极参与、勇于尝试,多学习、多讨论、多交流、多反思,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特点,并能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在课程目标达成上,以多种教学活动为基础,融入课程思政,拓展知识面,提升课程深度和广度。经过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计算,2022年春季学期《医患沟通》课程总达成度为0.736,经过上述教学改革后2023年春季学期《医患沟通》课程总达成度为0.815,达到了预期理想值。
四、课程特色及创新
1.基于TBL教学法,融合CBL教学、课程思政辅以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策略,完成临床实践,小组学习与真实体验让学生们在任务达成中体验、总结、反思,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用实践的方式去探索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2.融入思政、渗透人文,让医学生走进临床、走进患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心中有爱的仁术”,努力成长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3.多维度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素质和态度等多个方面的评价,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潜力,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和改进方向。同时过程性考核能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4.云班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随时补充课程资源,展开线上学习,让学生们不再束缚于枯燥的书本,能够畅游在更为丰盛的前沿知识海洋。
五、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本课程的学生评价分数在95分以上,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总体是满意的(见图13)。
图13 23年春季学期学生评价分数
2.学生反馈:因本课程开设在高年级医学生实习前一学期,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直接进入临床实习,因此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后的反馈。经统计,大部分同学反馈本课程对于临床实习及工作很有帮助,能够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见图14)。
图14 学生反馈学习《医患沟通》的情况
3.学生评语
在本课程结束之后,通过云班课的学习、互动,了解到学生对《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是非常满意的,90%的同学十分喜欢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实验课-情景模拟课堂,让同学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临床环境,为后续的临床实习做好充足的准备。大部分的同学认为本课程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