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为强化课程育人导向,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长期以来,我校围绕“三全”育人格局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了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库。为此,学校教务处将特别推出“案例共享、思政同行”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共享栏目,陆续分享各类课程的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达到“他山之石以攻玉”之效。
案例9
案例主题: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理解文化自信与非遗保护之间的深刻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吴昶(建筑与设计学院)
案例意义:
通过系统地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意义、历史、分类系统及如何进行传承与保护,向学生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提高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欣赏鉴别能力,培养其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与发扬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使学生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观察思辩能力,博闻广志,扩大人文视野,关注社会民生,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树立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实施:
1.回顾上次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相关知识,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提升文化自信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出学生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思考。
2.案例分析——古代《诗经》的搜集整理与编纂、1918年的北大歌谣征集运动、1950年《二泉映月》的背后的抢救与保护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启“十大集成”编纂工作、本世纪初中国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及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
3.讲述“《二泉映月》的背后的抢救与保护故事”时,充分融入思政教学:(1)《二泉映月》的伟大固然有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但毕竟还有许多同样优秀的古曲因缺少妥善保护而成绝响,因此《二泉映月》因有幸得到及时的抢救与保护而愈显珍贵;(2)《二泉映月》的魅力得以为全世界所知,国家意志的介入和杨荫浏、曹安和等文化学者功不可没;(3)如果没有文化自信,没有保护意识,没有多方共同努力,《二泉映月》就可能被历史无情埋没掉。这就是今天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时代紧迫性的道理所在。(4)热爱中国文化与真善美的教育是一个高度融合的整体,不仅需要意识,更需要丰富的非遗专业素养和行动。
教学创新: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课堂提问和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运用“事件--意义--反思现实”的方法对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指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不保护主义、“有破才有立”的反保护主义以及“非遗无用论”、“全盘西化论”等观点的要害,同时鼓励学生了解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各国的非遗保护优秀经验,深刻认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