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
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课程建设 > 正文

学校举行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场答辩会|文化与传媒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专场答辩

发布日期:2022-01-05

1月4日下午,学校举行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送审版第三场答辩会—文化与传媒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专场答辩。本次答辩会特邀湖北民族大学教育部硕博论文盲评专家、硕士生导师、恩施州人才招聘考官库专家徐定辉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骆贤凤教授担任校外评审专家,校长马凤余、副校长刘杰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万鹏以及文化与传媒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马晓红主持。

马晓红简要介绍了文化与传媒学院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推进情况,对本次答辩流程和重点进行了说明。文化与传媒学院相关专业负责人从专业定位、专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构架、课程模块组成及特色、各类课程接续和融合关系、实践环节特色等维度分别对汉语言文学、英语2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汇报,并回答了校外评审专家及校领导的提问,同时就课程体系完整性、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实践环节落实等问题进行了讲解。在历时三个小时的答辩会上,各位校领导及评审专家对文化与传媒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高屋建瓴、审慎务实的评审,从规范性、系统性、应用性、科学性、特色性等多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徐定辉对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2021年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可方案将专业建设和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内容全面。同时他认为方案不仅要以赛促教,更要以赛促学,不断精进学生能力和技能。考虑到学分总量的限制,他建议方案在重视专业重点课程的基础上,要向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教育方向倾斜,以突出专业培养特色。最后,在选修课课程设置的范式专业性上,他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骆贤凤认为英文专业的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在有限的学时中兼顾教育、商务和经贸,确实用心良苦,但全面覆盖的同时也存在师范与非师范方向未作明确区分的问题。另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最后特别要重视课程名称的前沿性和通行性,在课程设置上要强化民族文化自信,将语言学习与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方向结合起来。

马晓红提出了两点修改意见:一是要丰富大三阶段的课程设置,应考虑不同就业方向学生的需要,在区分卓越班、公务员考试、教资考试等学生就业方向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学习容量,对大三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二是要重视师范认证系列工作的落实情况。

刘杰书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意见:第一,要夯实基础,理清方向。他将学科内部关系比喻为树干和树枝的关系,树干越粗壮,树枝长成后的价值也更大。根据文化与传媒学院历年就业情况来看,人才主要流向教育、传媒、文秘三大领域,这三个领域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三大分支,在分支出去的时候,新文科建设要打通和融合各个专业的路径;第二,要切实抓好大四学生的实践。对应三个方向,要匹配相应的岗位进行集中实习,实践教学的模块要和方向模块对应,只有一环紧扣一环,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学生至少有一个方向的技能可以让他们“打天下”;第三,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建议明确向英语教育方向倾斜,同时强化旅游英语教学,将英语专业与地方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并且要重视导游证考试成果输出工作的落实。

马凤余在总结时指出,要以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彻底打破传统观念,大胆进行颠覆式创新,具体到本次文化与传媒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站在新文科的时代背景下,重点贯彻以下三点思想:

一是要体现新文科的改革要求。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改革乃大势所趋,文化与传媒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在“四新”思想的指导下,原则上矢志维新,在使命引领中坚定方向。要温故知新,在文明传承中自主创新,课程设置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世界文化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在方法上要融通致新,在学科交融中激活思想,优化专业设置,推进文医结合、文工结合、文理结合等学科的战略性交叉融合,打造创新型特色优势课程,培养具有当今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力的人才。在后续发展上,要优评促新,在良好生态中持续发展。

二是要坚持就业导向,践行“学生中心、能力导向、持续改进”的OBE人才培养理念。从学生就业倒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明确专业定位与特色,按照“应用特长、职业特征、民族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依托产业学院构建“前期趋同、后期专化、产教融合、卓越培养、专项实习、精准就业”的“全链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要明确课程体系与能力(素质)培养矩阵。精准设置毕业能力(素质)要求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环节之间相匹配的关系矩阵,确保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

四是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和底色课程建设。

五是要突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用新技术“举数字旗”,将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融入到汉语言文学和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弘扬民族特色,通过特色课程设置体现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就是文化与传媒学院的特色,要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最后,马凤余对文化与传媒学院各专业的专业定位和特色进行了提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重点为: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基层的高素质新型应用型汉语言和文学教育人才。英语专业定位重点为: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信、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能力、服务基层的高素质新型应用型跨文化语言交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