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
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课程建设 > 正文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8-余娅《病原生物学》

发布日期:2022-11-16

导 语

为强化课程育人导向,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长期以来,我校围绕“三全”育人格局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了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库。为此,学校教务处将特别推出“案例共享、思政同行”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共享栏目,陆续分享各类课程的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达到“他山之石以攻玉”之效。

 案例8

案例主题:提升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畏艰难的学术精神。

教师:余娅(医学院)

案例意义: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对创制抗疟药物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杰出贡献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青蒿提取青蒿素的研究过程为例,以此展现了我国科学家为攻坚克难、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同时“1-3-7 ”中国模式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引导广大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树立坚强的“理论自信”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形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实施:

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开展

1.课前线上上传微视频---《共和国不会忘记》,以“任务驱动法”布置大家线下查关于疟原虫治疗的相应文献、图书,了解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在抗疟方面所做的贡献。

2.线下导入课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代表发言,从微视频和所查文献中所得感悟和疟原虫相关知识的看法,着重于讨论青蒿素发现的历程以及“中国模式”在全世界实践中得到检验,偏重进行思政教学,将思政之“盐”无声融入专业课程。

(1)从青蒿提取青蒿素的研究过程中,初期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但屠呦呦面临研究瓶颈时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深入研究中医古籍和中药方剂。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对于青蒿素的发现起到了关键性的启发作用,以此培养医学生生创新思维能力。

(2)由于疟疾防疫任务的紧迫性,为了让广大感染患者能够更早地接触到更好的抗疟药物,屠呦呦和科研团队成员以身试药并最后确定了青蒿提取物对人的安全性 。以此展现了我国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名族自豪感。

(3)“1-3-7 ”中国模式逐渐形成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引导广大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总结归纳: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本次课程的重要内容。布置病例分析题课后线上完成,同时参与本次课程思政内容的线上调查。

教学创新:

教学方法上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形成完整闭环,通过“课前”畅课线上微视频的上传,引起学生们对于引起疟疾疾病病原的兴趣,以兴趣为出发点,以任务驱动法为导向,积极查阅关于疟疾的相关文献,以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以达到“会学、善学、乐学”的目的。同时“课中”以课前准备内容为切入点,利用自主发言分享、分组讨论等方式顺利导入新课,润物细无声的融入课程之“盐”,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的效果。“课后”通过利用线上畅课平台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融入课程思政的效果,更好的实践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更好的改进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强化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全方发展、高素质的医学人才。